查看原文
其他

学习到底难不难

2017-10-08 安阳 郭山 隐蔽的历史


学习到底难不难?

安阳  郭山

 

国庆节期间的学习和思考成果。分享给同样畏惧学习的同学、家长、朋友们。可以转载,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。本人保留一切形式的知识产权。

 

(一)学习咋就那么难?

这个时代,家长们的学习焦虑愈演愈烈。

这个时代,孩子们的学习困难越来越多。

有位老师在办公室吐槽:这道题,昨天上节课我刚讲过。可今天,竟然有一大半同学说压根没讲过。真是气死我啦!

有位家长在电话里诉苦:孩子上课都能听懂,作业也会写,就是考试不得分。看着他学的那么辛苦,我也难受啊!

熬夜的同学越来越多,上课犯困的同学越来越多;

布置的作业越来越多,参加补课的同学越来越多;

厌学的现象愈演愈烈,心理有问题的也越来越多。

学习,咋就那么难?

为啥学生听不懂?记不住?做不对?分不高?

为啥学霸们写的又快又准?

为啥学渣们学的慢错的多?

人比人,得死。

货比货,得扔。

学习没有窍门,但有办法。

学习没有秘诀,但有策略。

(二)学习是一种能力?

学习,是一种能力。

不管是参加考试获得高分,还是掌握一项实用的生活技能,抑或是学唱一首歌曲,学习一门乐器,或者成为铺地板砖的高手,或者成为一名老司机。

这种能力就是-----

持续且高效的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对象上的能力。

全神贯注,聚精会神,持之以恒。

这与其说是一种状态,不如说一种能力。

这种能力,曾经在大片的普通人群中触目皆是,比如,上个世纪七零年代末,八零年代初的那一代人。然而,三十多年后,这种曾经触手可得的能力现在却日益成为一种稀缺的“超能力”。

究竟发生了什么?

不是我不明白,这世界变化快。

六零后是喊着口号长大的一代人;七零后是听着收音机长大的一代人;八零后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人;九零后是摸着鼠标长大的一代人;零零后是玩着手机长大的一代人。

世界变了,时代变了,人也变了。

短短三十多年,中国社会走过了西方国家三百年的发展历程。

从疯狂的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到悲催的被动学习厌恶学习,内在的逻辑变迁顺理成章。

那个年代,刚刚经过一场浩劫,恢复正常的人才遴选机制,人们自然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。

那个年代,没有电视上各类明星小鲜肉,没有各种选秀娱乐节目,没有手机电脑,没有王者荣耀,没有微博微信朋友圈。

那个 32 46131 32 14987 0 0 1179 0 0:00:39 0:00:12 0:00:27 3706代,读书学习,几乎就是最快乐的事情了。

那个年代,一本书籍,几乎就是全部的幸福来源。

我还记得,在邻居家床底下偶然发现的一本《冰川天女传》(某知名作家的武侠作品)给我带来的巨大的快乐和震撼。

时过境迁,当学习的条件极大改善,各类书籍泛滥成灾,各种学校如过江之鲫,人们的学习热情却呈现出山崩式塌陷。

因为,学习不再显得有意思了。

因为,学习不再显得高不可攀。

因为,学习已显得唾手可得了。

于是,人们从学习匮乏的一代,变成了过度学习的一代。

谁还会喜欢泛滥过度的东西呢?

二十多年前,我的同学告诉我一件事:他的家乡山区,肥肉比瘦肉卖的贵。因为,肥肉香。

现在的人们,还能相信肥肉会比瘦肉贵吗?

现在的人们,还会相信学习比手机有趣吗?


(三)学而时习之

子曰:学而时习之。

这是《论语》的开篇首句。孔子不愧是至圣先师。

一句话就把握了学习的最重要秘诀。

这句话的翻译有两种。一种是:学习,然后经常温习;一种是:学到新的技能,要马上去实践。第一种翻译,注重知识本身的学习;第二种翻译,则注重知识的运用。

对于学习来说,两种理解都不可或缺,但第二种理解,才更诠释了学习的本质。

学习始于模仿,听懂只是理解,而能够独立运用才标志着掌握。

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阳明心学,也是学习的方法论。

所以,学会的标志是实践,是独立实践。具体到当前的学校学习,学会的标志就是独立解题。深层次学会的标志就是独立解决变式题目或者:快速解题,一题多解,多题一解。

懂、会、熟、巧。是学习的四个境界。

懂,是老师上课,你听懂了,只是最浅层次的理解,属于最低级的学会,知识还没有真正成为你自己的知识,实际上还是不会。这个层次,往往拿到题目不能独立解答,是无法对付考试的,需要通过实际的刷题将知识转化为技能。

会,是独立解题,能够将题目解答正确。此阶段,理解的公式概念开始转化为个人技能。但技能还不够熟练不够巩固,往往解题速度较慢,或者答案错误。这类同学需要的是限定时间的专项练习,针对容易出错的环节加大练习量,提高速度和准确度。

熟,能在规定时间内又快又准的完成解题任务,还能留有余量。这个阶段,学生的解题技能已比较娴熟,基本上达到了考试的要求,能够对付一般难度的考试。但碰到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题目,此类同学可能会出现卡壳现象,在考试种能拿到中高分,但不能达到一流水平。这类同学需要的是对各类题型和各类技能进行分类归纳,使自己的技能向更高层次迈进。即,熟能生巧。

也就是前文所述的:一题多解,多题一解,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,推陈出新,往往提出巧妙的解题思路,甚至能让老师也叹为观止的技巧。达到此类水平的同学,是少之又少的学霸学神级别了。

学而,时习之。

听懂了要及时练习;练会了要限时提速;熟悉了要灵活多解。不同阶段应用不同的对策。

时常温习,才能巩固;反复实践,才能掌握;变式重复,才能熟练;综合运用,才能出巧。

刻意练习,按基本练习---纠错练习---速度练习---难度练习---综合练习,循序渐进。

作业是基本练习,周练是速度练习和难度练习,课下刷题是针对性矫正练习,大型考试是速度+难度+综合练习,纠错练习则要贯穿全程。

(四)惟有学习使我快乐

讨厌学习的人,很难学习好。

热爱学习的人,不会学太差。

       建立热爱学习的强烈动机,至少不能形成讨厌学习的强烈动机。

       学霸们热爱学习。也许真相不是他们真的热爱学习,所以成为了学霸;而是因为他们是学霸,所以越来越热爱学习。

       学霸,之所以热爱学习,是因为学习能不断给予他们正向的反馈:即奖赏。每次考试,都是学霸获得奖赏的舞台。每次考试后,学霸的大脑都获得了多巴胺奖赏刺激,进一步激发了学霸们热爱学习的动机。

       学渣,之所以讨厌学习,是因为学习能不断给于他们负面的反馈:即惩罚。每次考试,都是学渣遭遇惩罚的刑场。因此,学渣的大脑处于自我保护的机制,不断分泌出拒绝学习拒绝惩罚的反向多巴胺物质:厌学多巴胺。

       成功,是成功之母;失败,是失败之父。成功复制着更多成功,失败则到处滋生新的失败。

       趋利避害,是人的天性,面对学习,人的选择一点也不奇怪。当学习不能带来可见的奖励,而游戏则能带来迅速的补偿安慰,学渣们当然毫无疑问的投入王者荣耀的怀抱。

       这时候,又该做些什么?

       第一,建立短期的正面学习激励机制。比如,做一张试卷,奖励自己一块巧克力,或者奖励自己听音乐五分钟,或者奖励自己打一会儿王者农药。

       第二、不断重复的自我积极暗示,每天固定时间段,如早起,每节课前,告诉自己:我爱学习,学习使我快乐。我精力充沛……等等。也可以在桌面贴上类似的小纸条。坚持两个月,试试看。有时候,仪式的力量有时是出人意料的。

       第三、做白日梦。美梦:如果我考了一个高分或一个名牌大学,那我的将来……,此时脑补各种美好的画面。或者是噩梦:如果我落榜了,那我的未来……。

       第四,通过外在的约束机制,通过他律来克服自己意志力不足的短板。找人管住自己。

       我们爱学习,只有学习能战胜手机。

       我们爱学习,只有学习能带来荣耀。

       就是拿手机,我们也是在用它学习。

       其实,学习本身,就是我们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。

       用莎士比亚的化来说,人,是万物之灵长,宇宙之精华。主要原因正是人类是唯一懂得深度学习的生命体。

       学习,有一种独特的美感,这种美感满足人类的好奇心,填补上帝空缺后的真空。

       惟有学习,能证明人类存在的价值。

(五)像考试一样学习

       什么时候,什么样的环境下学习效率最高?

       答案不言而喻。考试时,在考场上学习效率最高。

       像考试一样学习,将日常学习考试化,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秘诀。

       据说,某所超级中学的学习管理是:练习考试化、考试高考化、高考平常化。尽管这所超级中学由于种种军事化反人性的管理而声名狼藉,但它的备考思路还是颇有可取之处。

       为何考试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?

       第一,考试时环境特别安静,没有人打扰你学习,甚至你自己也没法打扰自己。

第二,考试限定了学习任务和时间,这个尤其重要,如果不限定时间和任务,漫无目的的学习,其学习效率之低下简直骇人听闻。

第三、考试意味着有竞争有排名。

第四、考试时,有老师在场监考。

第五、考试时,单人单桌,进场,宣读考场纪律,发卷,涂卡,收卷……。这些个流程凸显了学习的仪式感,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极具威力的。

考试,真是一种绝佳的高效学习方式。

如果,平常的每次作业,每次小练习,都按考试流程来,可以想象极大提高学习效率。

但,对于那些基础特别薄弱,学习成绩极差的超级学渣来说,可能考试也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了。那,这些同学,可能需要重建学习信心。或者,寻找其他成才的途径。

毕竟,学习,尤其是当下以应试为核心的书本学习,未必适合每个人。

(六)学习,是一种习惯

俗话说:优秀是一种习惯。

习惯,就是指在规律性的时间发生的规律性行为。

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。

性格决定命运。而性格,就是指稳定的行为习惯。

这世界上,绝大多数人没有一个好习惯。

这世界上,绝大多数人浑身都是坏毛病。

悲催吧?这就是现实。

坏消息是,要改变自己:你需要去除很多坏习惯;你需要培养很多好习惯。

好消息是,要超过别人,你只需去除一个坏习惯,或者只养成一个好习惯。

因为,这个世界上,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很少很少。

绝大多数的人都在培养着越来越多的坏习惯,并日益放弃自己为数不多的好习惯。

超过别人,没有想象的那么难。

好习惯,比如:及时复习的习惯,专注听课的习惯,上课记笔记和和回答问题的习惯,课件整理书桌的习惯,凡事认真的习惯,注重细节的习惯,规律作息的习惯,锻炼身体的习惯,阶段性总结反思的习惯,每天早上思考一天行动计划的习惯,晚上回忆整理一天得失的习惯,尊重别人尽量少麻烦别人的习惯,利用好零碎时间的习惯,利用假期读一本大部头书籍的习惯,多吃青菜的习惯,晚上用热水泡脚的习惯……,太多了。这样的习惯能都保持住吗?看上去难于登天,其实并不难。

坏习惯,比如:上课袖手旁观的习惯,自习课说话聊天的习惯,回家磨蹭拖延的习惯,假期最后一天狂补作业的习惯,抄作业的习惯,桌子杂乱无章抽屉乌烟瘴气的习惯,晚睡熬夜的习惯,沉迷游戏的习惯,逃避值日的习惯……,也太多了。这样的习惯能去除吗?确实很难,真的很难。

好习惯的本质是管理自己,管理自己的行为和时间。靠的是意志。

坏习惯的本质是放纵欲望,由欲望支配自己的行为。靠的是本能。

所以,去掉坏习惯,很难,真的很难。因为,本能的力量太强大。

与其去除好习惯,不如选择培养好习惯。

因此,去掉坏习惯,只能另辟蹊径,从培养好习惯入手。

一种选择,在特点的时间,连续重复七天,就能成为初步的习惯;坚持21天,就能成为相对稳定的习惯;稳定三个月,才能成为固化的习惯。

稳定的习惯和固化的习惯有何区别?

一件事,做了,感觉很自然很随意,这是稳定的习惯;一件事,没有做,感到浑身难受,非得补上不可,这才是固化的习惯。

要管理自己的行为,必须养成几个固化的习惯。

至于有了好习惯,是否成绩就能迅速提升,鬼知道。至少,你有了好习惯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

(七)怎样记得长久?

       学习的起点是记忆,学习的归宿仍是记忆。

       强大的记忆力,是聪明人的显著特征之一。

       婴幼儿时期,人类的机械记忆力十分强悍而且持久;随着年龄的增长,大脑的数据库似乎改变了结构,短期机械记忆能力下降,但理解力和分析力则迅猛增长。

       某种意义上看,学习成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记忆。不管是机械记忆较多的文科科目,还是注重推理运算的理科科目,在考试时,你现场去理解去分析去推理,总没有直接回忆大脑中类似题目的答案来的准确快捷。

       是的,真相就是如此:这道题,我背过!这道题,我算过(至少算过类似的题)!

对比这种局面:这道题,我看一看,想一想,算一算。

       结果孰优孰劣,显而易见。

       所以,如何记得又快、又准、又久,就成为胜出的关键。

第一,趁年轻多记一些东西。等到年龄渐长,你会发现,还是年轻时记忆的东西保持的时间更加长久。昨天上课的英语单词已经忘干净了,而儿童时背诵的唐诗却依然清晰。

第二,经过整理后有规律的东西更容易记忆。把知识整理成清晰的结构,有助于知识的内化。而内化的知识能保存更长的时间。这就是为何要整理笔记的原因。

第三,利用遗忘曲线,在遗忘即将发生时(一般是在学习的24-48小时之后)进行重复。这是保持记忆最根本的途径。

第四,尝试在每天晚上用简单的关键词将一天所学进行概括,并在大脑中重复,或者在一个记忆小册子上把这些关键词书写下来。如果这些工作是在入睡前进行,那大脑可能在睡梦中继续对这些知识信息进行编码处理。这对于那些需要长期记忆的知识可能会产生奇特的良好效果。

人类只会记得真正理解的东西;人类倾向于记住带有情感的体验;人类能够长期保持记忆的东西是技能。

记忆的深度与人体密不可分。

身体记忆是最深层次的记忆,几乎终身不会遗忘。例如,你一旦学会游泳,即使多年未曾游泳,但只要再次跳入泳池,游泳技能就几乎就会在瞬间恢复,可能游泳水平会有下降,但稍加适应就会迅速提升。我猜,身体记忆能够保持这么久,可能和运动由小脑控制有关,而小脑的记忆机制是长期持久的。

情感记忆是比较深刻的记忆,能够保持很长时间。当我们发生了强烈的情绪体验,这种体验会在记忆中储存很长时间。例如,当你在街头邂逅了曾经在校园欺凌过你的人渣,或者是曾经暗恋过的同桌的她(他),一种或痛苦或甜蜜的强烈感受瞬间再次涌上你的心头。伴随着强烈情绪回潮的同时,还有过去点点滴滴的画面,其中好些画面你原本以为早已淡忘,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。

至于其余的知识,包括英语单词、数学公式、政治概念等,都是极易遗忘的内容。之所以这些东西容易遗忘,主要是三个原因:其一,它们不属于身体记忆;其二,它们往往不附带强烈的情感,即使有,往往也是烦躁、焦虑、厌恶等负面情绪;其三,更重要的是,它们在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用到。而没有机会运用的知识就是纯粹的抽象知识,它们很少有机会变成技能,所以遗忘是必然的。

不用的知识遗忘的最快,常用的知识遗忘的最慢。

例子一:为何外语遗忘的比母语快?任何一个中国学生,为英语学习所付出的精力都远远超出汉语。但学生忘记英语的速度远远超过汉语。答案显而易见,汉语每时每刻都在运用,甚至在学英语时也在运用汉语。汉语是思维媒介,只要思维在进行,汉语就不会遗忘。而英语,只是一门考试,既然没有在生活中运用的机会,自然就会被迅速遗忘。当一中国名学生留学海外,沉浸到英语环境中,被迫在工作生活中运用英语为第一语言,自然就很难遗忘掉这些英语的单词和句法了。

例子二:为何老师对学科知识的记忆水准远高于学生?并非是老师的记忆力高于学生(就当下中国师范院校的平均生源来看,一般来说,老师的总体智商是低于学生。)。有人说是因为老师只学一门,且反复学习重复记忆。其实更重要的是,老师是在教授学生,教授本身,是对知识的深度运用过程。正是在这一过程中,教师把学科知识转化为了学科技能,而一旦成为了技能,老师对学科知识的记忆是长期而又牢固的,是极难遗忘的。

对策:学生在学习知识时,应伴随身体动作,眼、口、手并用;并附带以良好的情感体验,教师应营造幽默的课堂氛围,学生应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;尤为重要的是,将知识本身转化为学习技能,不仅会减轻学习负担,更能巩固知识本身的记忆效果;如果以上措施难以保证,至少要进行周期性的学习总结,即堂堂知识清,当天能巩固,单元必复习,考后重总结。

(八)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,提升学习效果

米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了学习的金字塔理论。如下:


该实验结果表明: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,学习者在结束学习两周后留存的学习内容有巨大的差异。

只满足于听讲,两周后知识留存量仅为5%,可以说几乎忘得一干二净。加上阅读,收看视听材料和课堂老师演示,两周后知识留存量也仅仅是30%。这些学习方式都是以旁观这的角度在学习,这种方式统统属于被动学习。学习者自身的大脑并未被真正激活。他们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缺乏“生成”,知识自然极难内化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结构,自然就很轻易的遗忘了。

通过讨论、实践、教授给别人的学习方式,经过两周后知识留存度大为增加。这些学习方式可以统称为“主动学习”,所谓主动,主要是指学习者的思维深度参与的学习方式。这里着重需要指出的是“教授给别人”的学习方式。正如前文所述,教师的学科知识之所以掌握的十分牢固,主要原因就是在于教师的学习方式是“教授给别人”。所以,给你的同桌讲题,最大的获益者也许不是你的同桌,而正是你本人。为了让你的同桌明白,你必须整理自己的思维,不断调整自己的表达角度,不断根据听众反应从多个纬度阐述知识。在此过程中,不仅你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,更重要的是,你锻炼了自己的思维,你将知识转化为了技能,而技能是长期留存的知识。

启发:教师应调整课堂学习方式,给予学生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(目前,由于国内的大班额班级授课制,导致课堂成为缺乏交流的单向度课堂,长远看来,将会极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。),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。优等生之间的交流传授会实现1+1=3的倍增效应;优等生向学困生的传授,结果可能是1+0=1.5的双赢效应。

(九)深度学习-挑战困难区

    人的身体和大脑有一种惰性,就是本能的选择停留在舒适区。如下图:

    


    学习者已经全部掌握的区域为学习的“舒适区”,学习者完全不了解的区域为“恐慌区”,二者交界区域就是“学习区”。真正的学习应该由舒适区向恐慌区迈进,拓展舒适区的领域,推进学习区的边界向外扩展。尤其是,敢于大胆向恐慌区迈进。

当学习者只做已经掌握的题目或只练习已经掌握的技能时,他的身心感觉舒适愉悦,因为这些技能和知识已经全部掌握,做起来很流畅很顺利。所以人们本能选择停留在这个舒适区。当把学习者投入到他完全陌生的恐慌区,他会感觉一种无能感和挫败感。出于自我保护的机制,学习者选择快速退出恐慌区,回到自己擅长的舒适区。一种常见的现象是:部分学生在练习时,只做选择题,或只做容易题。导致的结果是,学习者的技能水平难以迅速提升,往往徘徊在原有水平附近,出现所谓的“学习高原区”。

而真正的学习者,则敢于挑战自己不会的题目,甚至是:只做自己不会的题目,尤其重视自己反复做错的题目。因为,完全解开一道难题的价值相当于做几十道甚至是几百道容易题。一种感受:做一道难题的喜悦和收获远远大于做一百道容易题。一种现象:某些天天刷大量题目的学生,水平长期不见提升;某些刷题量并不多的学生,水平反倒持续提高。奥秘可能就在于前者可能一直是在舒适区重复自己,而后者则不断向恐慌区拓展。后者的学习时间和数量可能不如前者,但学习的效果却大大超出前者。

什么是效率?取得好的效果才是真正的效率。

启发:把会的题目做快;挑战自己不会的题目;每过一个阶段,挑战更高难度的题目和题型。只有不断挑战更难的题目,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。告别低质量的伪勤奋,投入高质量真学习。

(十)向高手看齐-如何模仿

       学习的第一步是模仿。然后才是尝试,接着是重复,最后是创新。

       模仿谁?

       模仿本班,本年级,本学校的高手。

       看看高手是怎么学习的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

       当生活中更常见的现象是:画虎不成反类犬。

       高手干啥,你也干啥,肯定是邯郸学步,东施效颦。

       模仿高手,是学习高手的内在机制,而不是照搬高手的一言一行

       高手说刷题很重要,但不等于你要和高手刷同一套题。

       高手说阅读很关键,但不等于你要和高手看同一本书,

       高手说总结很重要,但不等于你要照抄高手的笔记本。

       刷自己不会的题,读自己看得懂的书,总结自己不会的重难点。

       模仿高手的方法,不是照抄高手的一切。

       毕竟,你还不是高手。

       更重要的是,高手的时间管理,高手的三观,高手的办事态度,才是学渣们真正需要学习的东西。

       当然,高手的做法未必都对。

       独立思考,反复实践,自我矫正,才能从低手走向高手。

(十一)身心和谐-劳逸结合

       学习,毕竟会有点累。

       劳逸结合,是可持续学习的基本原则。

       强身健体,是保持高效学习的大秘诀。

       推荐长期的有氧运动和快速的无氧运动,尤其是慢跑和阻力训练(如俯卧撑,引体相声,仰卧起坐)的结合。慢跑不仅仅能缓解学习中积累的疲劳,而且慢跑时间也是学习领域拓展的绝佳催化剂。作家中最著名的跑步者村上春树,曾经写过一本关于跑步的书,名字叫《当我们在跑步时我们想些什么?》。在这本书中,村上春树称他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在跑步时构思的。跑步时,你可以复习刚刚学习的功课,也可以收听相关的讲座,或者构思下一阶段的工作。你看,你能够把锻炼、休息、工作三件事情同时进行,这种感受真是好极了。

       关键点是:锻炼身体是提升大脑学习效率的最重要途径之一。锻炼不但能野蛮人们的体魄,更重要的是打开人们的大脑。锻炼比学习更重要,因为它是倍增学习。

运用番茄学习法调整学习状态。根据番茄学习法,每一次集中注意力的解题时间至少应保持在25-40分钟左右,这一段时间内,你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学习内容上,不能随意更换,因为,25分钟是深入学习的最低限度。当此部分学习内容进入到顺畅和高效的状态后,在这种高效状态中再保持10分钟,你的心情会感觉十分愉悦。此时,应果断结束这一部分的学习,稍微休息片刻。随后再投入下一个番茄时间的学习时,你应该更换学习内容了,比如将理科习题转为文科记忆。此部分的内容进入高效状态大概又需要20-25分钟,然后在高效状态维持10分钟左右,结束第二阶段的学习。以此类推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。学校课堂的时长设计为40分钟,有其内在的合理性。

       总结:让每次学习都在高效愉悦时结束。避免让每次学习在低效劳累时结束。适时更换学习内容,本身就是让大脑的一部分工作,另一部分休息。

(十二)建立知识结构

       建构主义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认知心理学流派了。

建构主义认为: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,生长(建构)起新的经验。

       建构主义认为: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,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。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,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,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。

因此,根据建构主义理论,真正的学习,其最终和根本的途径是自主学习。

如果知识不是学生自主扩大自己的认知结构的结果,那么学习必然沦为被动的死记硬背,其学习的持续性和扩展性将大打折扣。这也就是为何很多学生不断补课,却越补越差的真正原因。

如果让学习成为自己建构的过程?

以近几年流传甚广的“思维导图”为例。

来看知乎上的一张高中生制作的思维导图(该知乎用户匿名,在此向该用户致谢,若侵犯版权,请联系删除):

思维导图几乎适用于所有科目的学习。尤其适合语文、英语语法、政治、历史、地理、化学、生物等知识比较琐碎,需要大量记忆整理的学科。

其一、绘制思维导图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、复习、深化、升华。

其二、思维导图是对学科概念,尤其是重要概念的提炼。因此,它一定意义上能减负。

其三、思维导图的精髓是理清了学科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。

其四、绘制思维导图本身不是目的,目的是锻炼“思维”。尤其是思维的全面性和发散性。

启示:对于高中学生而言,绘制思维导图做为一种学习方式,适合单元复习或阶段性总结。建议在考试前进行。

引申一:思维导图是将知识整理成结构,这种结构一般呈现出树状结构。其实,在学习实践中,很多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比树状更加多元,更加复杂。因此,知识结构化的方法很多,远远不止树状结构这么单一。例如:表格类对比结构;流程图类结构;三角或多角类结构。(由于本人为历史教师,以下例子多采用历史学科知识点为例,抱歉。)

比如:表格类—-适用于需要对比异同点的知识点。

比如,流程图—--适用于按时间序列或逻辑顺序推进的知识点。


比如,多角图,适用于复杂关系的梳理。一个简单的例子,mi国的分权与制衡知识点:


来个中国古代的例子,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图:


延伸二:将知识整理成结构,是很多老师的通常做法。但,遗憾的是,这些结构往往是老师整理好直接交给了学生记忆背诵,而不是学生自己亲手制作整理的结构。最好的做法,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将知识变成结构。

总之,知识只有整理成结构化的知识,才能变成知识体系;结构只有自己亲自搭建,知识才能内化为思维。而思维一旦提升,学习水平的自然水到渠成。

(十三)环境的力量

       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者来说,找到一张安静的书桌越来越难。

       手机里各个APP不断发出各种滴滴声:快来点击我。

       电视里各个栏目连篇累牍制造各种优惠,快来观看我。

       网吧里各类游戏不厌其烦的升级更新,快来打怪升级!

       他们都想抢占你的时间、金钱和生命,这些坏人和骗子们!

       在这个时代,还能安静读书吗?

       不是有这也一篇微信文章吗?要毁掉一个孩子,请给他一部智能手机。

       也许文章颇有夸大之嫌。但确实,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,从小玩着手机长大,这一代人的注意力被各种手机软件切割得高度碎片化。而学习这件事,恰恰需要较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。

       互联网时代,家里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资源丰厚到匪夷所思,电脑上手机上的海量学习资源比学校丰富无数倍,在线教育幕课学堂提供了世界一流的名师公开课。可以说,足不出户,即可拥有人类几乎全部文明的知识资源。而且,这一切几乎都可以免费获取!

那,问题来了,人们为什么还要到学校去学习呢?甚至还要交高额的学费?!

       那是因为,人性本懒。

       那是因为,环境的力量。

那是因为,家里只有自己和电脑手机。没有同学,没有老师,没有集体,没有同伴,没有约束,没有竞争,没有现场。

所以,除了少数毅力顽强的学霸,绝大多数人设计的在家学习,往往是真实的谎言。

人是社会性的动物,深受环境和人群的制约。在教室、图书馆的集体学习场中,别人不来打扰你,你不能打扰别人。更重要的是,你自己不好意思打扰你自己。

所以,离开家里;所以,到学校去。而且,最好是和小伙伴一起去。

没有超强的自制力,还是寻求外在的约束为好。


(十四)提升思维的水平

       学习的本质是提升思维。

       学习的目的是变得聪明。

       所谓聪明人,就是指思维水平很高的人。

       所谓会学习,就是能提升思维水平的人。

       如何提升思维水平?

这是一个世界性前沿难题。

思维的常用方法有:

分析,把事物或知识点拆解成不同的组成部分,比如把历史事件拆分为原因,经过,结果,影响。把历史原因进一步拆解为经济原因、政治原因、文化原因。如此以此类推。这是最常用的思考方法。

综合,把事物或知识点的各个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。和分析的过程正好相反。比如,观察某一知识点几个特征,得出此知识点的答案。解答一道数学计算题,或者一道文科选择题,其实就是从几个信息点中综合出答案的思维过程。

比较,比较不同知识点或题目的异同点。这是学科学习中最常用的思维手段之一。

概括,智力活动的第一特征。从分析,综合,比较中,获得事物最本质最精炼的结论的过程,称为“概括”。这是从具体到一般,从感性到抽象,从现象到规律的过程,是学习者是否“学会”的最重要标志。

如何提升分析、综合、比较、概括能力?这是摆在所有学习者,也是摆在所有教师和学校面前的难题。

其一、自觉的把学习材料按思维类型进行重组,把学习的过程变成深度思维的过程,而不是简化为单纯记忆的过程,可能是提升思维水平的最重要途径。如,学习两个知识点,不要分别学习,而是放在一起进行分类比较,寻找异同点。既学习了这两个知识点,又提升了思维水平。在学习结束,能否用最简练深刻的关键词概括出所学?

其二、和同伴进行讨论,和他们的思路进行碰撞;向老师咨询,看他们的思路有何高明之处。

其三、定期总结反思。反思的过程就是思维水平提升的过程。

其四、写文章、写文章、写文章。或者是讲演、讲演、讲演。或者是辩论、辩论、辩论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。写文章和讲演,确实能极大提升思维水平。因为,写文章的过程,你将高强度的运用到分析、综合、比较、概括等多种思维手段。辩论或者讲演,也是如此。其中辩论更多会锻炼到发散思维,批判思维,逆向思维。

其五、游戏。尤其是智力类游戏。如,下棋或者打牌或者打麻将,都能锻炼逻辑思维。围棋,能培养全局思维和逆向思维。甚至是成语接龙啊,飞花令,都行。脑子嘛,越用越好用。

其六,看一些逻辑思维方面的书,或者哲学方面的书。也许能脑洞大开。

(十五)学习要趁早

       过去,活到老,学到老。

       68 46131 68 31371 0 0 2273 0 0:00:20 0:00:13 0:00:07 6369现在,学到老,活到老。

       知识爆炸,所言非虚。

        苏东坡说:一日不读书,便觉面目可憎,语言无味。

       那他们是没有看到互联网的威力。当下万物互联的大时代,不学习,不必说生存,恐怕生活都是个难题。

       你看,无现金支付已成为现实,无人超市已经到来,无人驾驶日益成熟,人工智能飞速发展……,未来,区分人类阶层的可能不再是财富,而是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。

       可是,却依然无法改变这样一个事实:人们工作生活的核心知识几乎都是在三十岁以前完成的。

       我们现在可以回忆下:有几首诗歌是初中以后背诵的?有几个单词是大学以后新学的?有几本名著是25岁以后拜读的?有几个电脑操作技巧是30岁以后掌握的?有几个菜式是40岁以后新学的?有几项运动技能是上班以后才喜欢的?

       悲哀啊。三十岁以后的人,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几乎全线崩塌。这就是事实。除了与日俱增的腰围和每况愈下的头发,大部分人随着岁月增长只是在变老而已。

       所以,学习要趁早。

       即使你在三十岁上无可挽回坠落,毕竟,你可以多坠落一会。

       爱学习,学习者永远年轻。

       爱学习,你不会独自一人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河南安阳 郭山  2017年10月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